|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姜席镇概况

姜席镇概况

关键词:西和,姜席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仇池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xihe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96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一、乡镇历史概况:        
  1949年10月始设姜席乡,1958年8月改乡为生产大队,1961年大队改名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姜席公社改为姜席乡人民政府,2003年7月撤乡建镇。        
  二、自然地理:        
  姜席镇取所辖姜川和席川两村首字命名,地处西秦岭南缘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部,距县城13公里。姜席属轻切割的黄土梁峁、沟壑地貌框架,温凉、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1638.2----2229.3米、平均海拔1670.6米,年平均气温8.1℃,年降水量 517.3毫米、年蒸发量1626.5毫米,年日照时数1731.4小时,无霜期平均172天,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要种植农作物。全镇东西径距11公里、南北径距9.4公里,总面积7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514亩,林地21595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2400亩,经济林4000亩),森林覆盖率38%。地势西高东低、大小沟壑9条汇集成5条河流,其中一条汇入漾水河、其余四条注入位于本镇东部的晚霞湖。        
  三、行政区划:        
  全镇辖30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476,镇政府驻地席川村。行政村分别为:上胡、下胡、杨湾、马窑、赵河、姬窑、董堡、姜窑、青沟、谢庄、峰坪、董坡、姜川、李山、席川、冯沟、马集、段集、富沟、角善、山坪、西王集、北庄科、四图、彭寺、曹沟、张山、马沟、马坪、西番。        
  四、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全镇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交通建设顺利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土地管理走上正规,依法治理成效显著,信访案件逐步减少,安全生产有序进行。全镇2008年农业经济总收入达7499.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8元,全镇呈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五、特色产业与优势资源:        
  马铃薯:姜席镇西王集村,是典型的半山阴湿区,海拔1700米左右,土壤、光照、降水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宜马铃薯种植。从2000年起,该村就引进和示范种植马铃薯优良品种。近年来,逐年扩大示范面积和增加良种数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6年,该园区被列为全县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之一。在包抓领导和农牧局、农技中心、种子公司等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经镇、村两级共同努力建成了500亩的马铃薯示范园区,种植品种有天引薯3号、4号、9 号、陇薯3号、7号、新大坪、大西洋、费乌瑞特、LK99、L9408—10、7144、90—2—10、鄂95P3—3、0031—17、02—3— 4、95—7---5等16个品种。其中有新试验品种4种,有10余种良种近三年来向本镇各村、本县部分乡镇及周边县区外调,累计外调良种877.5万斤,收入351万元。2007年镇党委、政府以建好示范园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在全镇大面积推广马铃薯种植,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 30000亩。2007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西王集村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和“西王集村马铃薯种植协会”。合作社和协会的成立标志该村的马铃薯种植正式走向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解决了长期以来马铃薯销售渠道窄、销售价格低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群众的马铃薯种植的积极性。为了解决马铃薯的冬天贮藏问题,西王集村通过贷款、群众自筹等多种办法修建了储量400吨的马铃薯冬藏窖一处,可以把良种储存下来,保证了籽种的供给和更新,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扩大种植规模,镇政府制定了西王集村马铃薯良种试验与示范园区三年发展规划。2009年种植面积要新增9000亩,形成马铃薯种植万亩示范长廊。   
  半夏:本镇姜川村有川坝地300多亩,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适宜半夏种植。上世纪80年代有部分群众试种半夏成功,收到良好经济效益,辐射带动周边十余村群众竞相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7年全村150户群众种植210亩,产量高、品质优,当年创收800 万元。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人员每年夏秋季节到外地统一购买良种、交流种植经验和技术、联系外地客商,现已组建半夏产业协会,积极务实地做大做强半夏这一特色支柱产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劳务输转:全镇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5919人,劳动年龄内的人口13056人,其中富余劳动力8000余人。2008年全镇输转6800余人,户均输出1.2人,劳务创收3500余万元。本镇张山村有204户927人,村两委结合本村人多地少的实际,紧抓劳务富村不放松。2006年村上成立劳务协会,组建6个劳务输出点、对村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外出务工信息、维护务工人员权益。2006年全村输转310人,务工收入达120万元,为全镇的小康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支部书记、劳务协会会长张彦文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百名农民工明星”,2007年张山村被评为全县“劳务输转先进工作奖”。   
  旅游:位于镇东的晚家峡水库,距县城5公里,始建于1960年,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面积20000平米、库容1034万立方米的防洪水库。2002年县委县政府启动了晚家峡库区综合开发项目,使这块沉睡了近半个世纪的土地再一次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通过实施综合开发,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推进姜席乃至全县经济的发展。如今,晚家峡水库已更名为晚霞湖,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县城后花园。2006年在晚霞湖成功举办了西和县“首届仇池山歌文化艺术节”,2007年又在这里设立“首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分会场,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乡村大世界”栏目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互动节目,使姜席晚霞湖名播陇上、享誉全国。目前,在湖区旅游观光、垂钓、休闲者每天达近2000人次,湖区已由开发型向盈利型转变。2008年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万元,这大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库区五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480元增加到2008年的2100元。湖区现在有旅游观光乘坐的小汽艇16辆,大船两辆,有望年底环湖路通行电瓶车。湖区周围有农家乐32处,2009年新办高标准农家乐3处,累计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400多人,对姜席全镇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强的拉动效应。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